生死存亡
海尔集团的前身是岛电冰箱厂,当时是一家资不抵债、濒临倒闭的集体小厂。为了使它起死回生,当时的张瑞敏不惜万里飞往德国,引进先进的生产设备。几经谈判,终于用低价买下了一条去掉了自动化部件的生产线。
再市场的巨大压力下,工厂日以继夜不停的生产,最终出现了产品质量不过关,且数量多达76件。在得知此消息,张瑞敏以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姿态,当着全员面亲自带头砸掉质量不过关的产品。经过几年锲而不舍的努力,海尔牌冰箱获得中国电冰箱史上的第一块金牌。
从此海尔集团,由死路走向活路,并且做大做强。
在小编的眼里有以下几点原因:
- 国家的政策:1992年邓小平南巡提出改革开放政策;
- 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1992年提出多元化发展的战略目标,建设海尔工业园;1995年5月,提出第二次创业的战略目标,以单一的产品扩展到信息家电领域。
品牌形象
企业借助投资拍摄动画片提升自身形象已有成功的先例。例如:《铁臂阿童木》
在80年代初开始,张瑞敏曾两次尝试分别委托上海和台湾的动画片厂商进行制作,但这两家厂商制作的动画片故事情节和拍摄效果都不理想,使得张瑞敏一度放弃了拍摄动画片的打算。
1983年,《铁臂阿童木》在中国上映引起轰动,因此卡西欧公司的电子产品也迅速打进中国市场。
此次事件在一次刺激了张瑞敏,必须用卡通形象来提升海尔集团的品牌。由于之前的两段经历,张瑞敏在此事上煞费苦心,最终和东方红叶一起打造海尔企业文化。
在策划《海尔兄弟》双方都是绞尽脑汁。最后的定位是以知识为核心。定位于寓教于乐且带有对大自然的一些不解之谜的提示为主题的动画片。
上映后取得了惊人的效果,直接影响了一代人。
《海尔兄弟》的成功有以下几点:
- 中国动画业正趋于低估,外来的动画的刺激;
- 海尔集团决策层独具匠心
- 运作模式简单:艺术与企业的联动
- 内容能引起观众思考:孩子在观看后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去问家长或者老师
80、90
80、90年代出生的人,大约有2.2亿。
十多年后,刚好是《海尔兄弟》动画片上映的时候。
90年代中期,电视机基本家家户户都有,即使偏远的村落也能接触到电视机。
90年代,电视机能看到的电视频道不多,而1998年《海尔兄弟》正式在中央频道播出,促使80、90年代的孩子都接受《海尔兄弟》这部动画片,从而让人们认识海尔集团。几乎让整个80、90年代出生的人都知道“海尔”。
人们一定会想“海尔兄弟”与“海尔集团”有啥关系!
“海尔”为什么家喻户晓?
- 在80、90年代,全球范围内企业出资的动画片很少;
- 当时企业,对品牌的认识的程度不深;
- 动画片的制作费用高:《海尔兄弟》15万/集,总投资6000万;
- 国内没有一家成功的案例,国外也很少,海尔集团也是在摸索中前行。
总结
我们静下心来想一想,《海尔兄弟》真的只影响一代人吗?
错,估计有三、四几代人吧!
那我们来分析下
信息:《海尔兄弟》1995年开始起播放,1998年在中央频道播出,2001年5月封镜。
推测:
- 出生在80~90年代的人,在1995年,他们的年龄8~15岁;
- 出生在90~95年代的人,在1998年,他们的年龄3~10岁;
- 出生在85~95年代的人,爷爷奶奶属于50~60年代的人;
- 出生在95~00年代的人,他们的思想逻辑大多是:发现现象,思考问题,总结,然而此逻辑又与《海尔兄弟》剧情大同小异;
- 出生在05~10年代的人,他们的父母基本属于80~90年代;
- 出生在10~15年代的人,他们的父母属于90~95年代;
请大家算算《海尔兄弟》动画片,到底影响了几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