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品牌的发展犹如行舟于一条长河,前浪翻涌,后浪奔腾,船舟或是乘风破浪前行,或是没于滚滚波涛。但无论如何,品牌发展的浪潮依旧奔流向远,即便坎坷不绝,终究是沉舟侧畔千帆过。
2020年中国品牌日活动即将在线上召开,从时间上看,这只是第四届中国品牌日活动,尚且说不上什么历史沧桑,但这并不代表中国企业的品牌发展史就仅此而已。相反,中国品牌的故事始终承袭着1978的风骨,在激荡与变革中书写篇章。
1984年,是中国企业发展史中的伟大一年。这一年,张瑞敏来到了山东青岛一家濒临倒闭的小厂,柳传志在北京中关村20平米的传达室里创业,王石组建了“现代科教仪器展销中心”。此后30多年,海尔、联想、万科等一大批中国品牌便立于潮头之上,竞逐全球市场。
自“中国企业元年”的1984年至今,中国品牌的发展历程已走过了35年之久。在这段岁月里,沉浮兴衰应有尽有,有多少伟大的企业被铭记,便有多少令人惋惜的品牌被遗忘。
毫无疑问的是,如果我们阅尽中国品牌超过35年的点滴故事,会发现,那些贯穿故事始终的名字里,有一个一直立于时代的潮头,那个名字叫海尔。
海尔砸毁76台不合格冰箱
一个品牌,一座城市
不易,始终是海尔创业历程的代名词。换个角度看,这也是中国品牌发展史的一个缩影。
虽然借由1978年改革开放的东风,中国企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不可否认的是,彼时的“国货”尚没有成熟的资本,所有人都在“昏暗”的环境中摸索前行。什么是核心竞争力?什么又是管理模式?这一切在那个时代根本无从谈起。
摆在中国企业面前的只有一个简单又困难的问题,什么才是中国的好企业?
1985年12月的一天,张瑞敏给出了答案。这即是那个中国企业界传奇的“砸冰箱”故事,一把大锤砸毁76台不合格冰箱,不仅为海尔砸出了中国电冰箱史上第一枚质量金牌,更砸醒了中国企业的“质量意识”。其实在那个物资稀缺、“纸糊的冰箱都能卖出”的年代,不合格冰箱依然极具市场价值,经人测算,那76台冰箱如果按出厂价计算,相当于全厂职工两年的工资。但自那一刻起,海尔便选择了一条“不易之路”,摒弃产品溢价,用质量征服市场。
记者曾参观过海尔科技生活馆,在其中诸多展藏中,最难忘的其实是一对马扎。当年,在国内企业纷纷从国外引进家电产品的生产技术和设备之时,海尔同样不甘落后,由张瑞敏亲自带队前往北京申请引进项目。火车坐票售罄,海尔人便带着马扎上车,开启了那样一场“马扎创业”的旅程。这就是初代企业家们为后来者树立的模样,一腔热血,迎难而上,不在乎“体面”与否,只追求做的更好。
挥着大锤,坐着马扎,最终成功与德国公司签约。海尔便是用这种朴素又坚忍的方式,在其创业的第一个十年里树立起一个名牌企业该有的模样:脚踏实地,质量为王。
那个时代的海尔人大概并不知道,他们的创业精神在自然不经意间影响了青岛这一座城。对青岛的80后90后而言,有四样东西是他们绝不会忘记的:栈桥、海水浴场、啤酒节,还有《海尔兄弟》。前三者是上世纪90年代青岛最具代表性的坐标,而《海尔兄弟》却跳出了青岛走向全国。时至今日,当“打雷要下雨雷欧”这句歌词响起的时候,青岛的80、90后仍会一脸骄傲地竖着大拇指说:“海尔,我们那儿的。”
与此同时,海尔的崛起让青岛这座城市逐渐与过去作别。曾经那个与上海、天津并称为“上青天”的轻纺工业城市,正因海尔的成长而开启了“工业化”的新征程。海尔之于青岛,是一个名片式的企业,更是一个时代的文化。
美国用户排队购买海尔空调
一次创牌,一扇“窄门”
“这是从中国进口的烟花。中国的工业落后,但你们祖先的四大发明非常棒。”每当回忆与德国公司合作的时候,张瑞敏总会提起这句话。无论过了多久,他始终认为,德国人的这番话撕开的是中国品牌的伤口。“难道我们还要躺在祖先的发明上睡大觉吗?中国一定要创建属于自己的世界名牌!”
“走出去”这颗种子在张瑞敏的心中埋了很久,直到中国加入WTO的那天,时代的风口终于为海尔涌起。1998年后扬帆出海的中国企业不在少数,但相当一部分企业因为无法适应全球激烈的市场竞争,转而又回到国内做代工贴牌。
不选择“在国内吃肉”的海尔再次出乎了所有人意料,不只要去海外创汇,更要在海外创牌,而海尔“走”的第一步就是在美国建厂。用张瑞敏的话来说,“先难后易,国门之内无名牌,海尔只有走出国门与高手过招,才能创出真的世界名牌。”
美国建厂,海外创牌,在全球市场尚未完全打通的年代绝非易事。海尔的这一决定甚至在国内引发哗然,当年一篇《提醒张瑞敏》振聋发聩,字里行间尽是对海尔“跑到国外喝汤”的不解。
去海外建厂有没有风险?当然有。根据当年测算,在家电行业的成本构成中,人工成本占到10%,而材料成本占到60%至70%。在美国购买材料的价格虽然和中国差不多,但美国的人工成本跟中国比是8倍的比例。但另一方面,如果从中国运送一台200L以上的冰箱到美国去,运费约60美元,运输成本可以抵消掉人工成本的差距,这对海尔而言可以承受。
更重要的在于,决心创世界名牌的海尔很清楚一件事:既然要成为一个全球化的品牌,那就必须在当地拥有工厂,产自己的产品,贴自己的标签。这不仅是一个市场层面的问题,更是中国品牌意识层面的求索。
《圣经》中有言,引到永生,那门是窄的,路是小的,找着的人也少。海外创牌的海尔便是在那一扇“窄门”中试错前行。经过20多年艰苦卓绝的耕耘,如今的海尔已经建立起包括海尔、美国GEA、新西兰斐雪派克、日本AQUA、卡萨帝、统帅、Candy在内的7大品牌矩阵,其海外自有品牌率达100%。2019年数据显示,海尔第十次蝉联全球大型家用电器品牌零售量第一,欧睿国际更为其颁出历史上第一张“10连冠”证书。
张瑞敏登上哈佛讲堂
一种模式,一个世界
秦朔先生在《马云往后,张瑞敏向前》一文中曾写道:张瑞敏的海尔史,上半场创造了一个世界级家电名牌,下半场创造了一个独创性管理模式,也就是人单合一。
2005年,已经成为世界名牌的海尔再次选择“走向不易”,用张瑞敏自己的话来说:“自以为非已经是海尔的文化基因,只有跟随着时代的节拍,在不断的变革试错中才能登上下一个山峰。”
而2005年的海尔瞄准的那座山峰,对于任何一个中国企业而言都是高不可攀,因为那座山峰叫做“企业管理范式”。换言之,海尔人单合一模式诞生之日,便是其“登山”的开始,只是登上这一座山远比打造一个世界名牌还要艰难。
为何这么说?因为海尔的人单合一是一场“从0到1”的冒险,没有先例,更没有理论支持。人类对于管理学的研究岂止百年,但毫不夸张地说,览遍那一篇又一篇管理学圣经,中国企业的名字却从未出现其中。“外国的月亮比较圆”这句话放在彼时的管理学界绝无争议,全球企业家及学者信奉的是马克斯•韦伯和泰勒的“科层制”,研究的是威廉•大内的Z理论,将杰克•韦尔奇的六西格玛视作“完美企业管理模式”,把提出阿米巴模式的稻盛和夫奉为“经营管理之神”。
而中国企业在哪里?显然在队伍的末端,以跟从者的身份被动向前。因此,当海尔以中国企业的身份意欲挑战西方管理范式时,那便意味着挑战群山、颠覆巨人。
海尔探索人单合一的另一个不易之处在于“不破不立”。在人单合一模式诞生后,西方管理学界的目光便很快投到这里,许多企业家也来到海尔交流过。但每一位来者都选择了知难而退,因为他们知道这个模式很好,但是要动摇企业科层制的根基,动摇根基便意味着倒塌的可能,没有人敢于将企业命运交于一个尚未论证的管理范式。
沃顿商学院荣誉教授马歇尔•梅耶就曾是这种观点的持有者之一,张瑞敏每每回忆自己与梅耶的友谊,总是会打趣道:“梅耶教授一直认为人单合一不可能成功,所以他每年都要来一次海尔,就是为了看看海尔‘死’了没有。”
结果显而易见,探索人单合一模式已过15年的海尔依旧活着,并且生机勃勃。究其原因不过是提前预见了波及全球的“大企业病”,以降速阵痛的代价打破了科层制的束缚,发挥“人”的价值第一,让企业化身为创业的热带雨林,最终成为“无组织”的生态平台。
2018年3月,张瑞敏带着《海尔:一家孵化创客的中国巨头企业》最新案例,第三次登上哈佛讲堂。与前两次不同,这一次的海尔不再只是讲述某一个商业案例,而是将一个东方的管理范式带到了全球最高学府的课堂。
这是一次不同寻常的旅程,因为中国的管理学之风吹到了美国东海岸。全球管理学界不再只有西方品牌的姓名,海尔与其人单合一模式即是为中国品牌向全球讲了一个故事,故事的名字叫做“东学西渐”。
海尔董事局大楼
一个生态,一种无穷
茨威格在《人类群星闪耀时》中感叹道:一个人生命中的最大幸运,莫过于在他的人生中途,即在他年富力强时发现了自己的人生使命。
已经度过35岁生日的海尔正跨过而立之年,行于不惑之前。其对于自身的使命有了全新的认识,那便是重塑海尔,创造一个新的品牌概念——生态品牌。
2019年底,在海尔创业35周年纪念日上,张瑞敏亲手揭开长卷,宣布海尔开启第6个战略发展阶段,即生态品牌战略。自那一刻起,海尔人便饮下一盏壮行酒,告别过往,再踏征程。
生态品牌,强调的是开放、包容、协同、共赢。它不是执着于产品溢价的产品品牌,也不是追逐流量红利的平台品牌,无边际、自驱动是生态品牌最大的特征。换句话说,走向生态品牌的海尔,既颠覆了企业中的“人”,又颠覆了企业本身。
张瑞敏在2015年《致创客的一封信》中曾用过这样一句禅语:破一微尘出大千经卷。那是他对每一名海尔人最真挚的期望,他坚信他们是能够创造无限价值的创业家,在自驱动的机制下寻得属于自己的大千世界。破除中间层,全面开启“人人创客”时代,是海尔为自己探索生态品牌所打下的最坚实之基础。
记者曾问过张瑞敏如何做百年老店。张瑞敏的回答却是:“为什么要做百年老店?那没有什么意义。企业如果要生存下去,就要寻找新的形态。”海尔寻找的新形态是什么?当我们看到如今的海尔平台上已经孵化出4000多个小微公司时,答案便已呼之欲出,那就是创全球引领的物联网生态品牌,以生态品牌的热带雨林不断孵化新物种,让万物生生不息。这种形态即是让企业化为无形,聚焦于每一个海尔人的身上,让他们成为时代的主人。
在这个风起云涌的物联网时代,推倒企业围墙的海尔即是终止了巨人的独舞,而后让每一名海尔人走上舞台。于是此刻,舞台中央,群星闪耀。
让员工成为创客,颠覆了“人”的海尔,也在悄然间颠覆了本身的模样。海尔智家、卡奥斯、海创汇、盈康一生、海纳云5大平台交相辉映,数以万计的全球一流资源汇聚于海尔打造的生态平台。如果有机会去海创汇平台看一看,便会发现那里更多的是海尔之外的社会创业者,有慕名而来的湖北首富,有白手起家的草根创业家,甚至有以色列、美国的创业公司。这即是海尔生态品牌所追寻的样子,去边际,聚众力,造无穷。
家电业务之外,海尔正演化为一个创业的生态雨林。在“2019年BrandZ全球最具价值品牌100强”榜单中,当海尔成为历史上首个入围的物联网生态品牌时,便是在告诉世人一件事:海尔,已非海尔。
海尔董事局大楼内立着一座“凤凰涅槃”的雕像,代表着海尔人要永远自以为非,跟随时代的节拍。但更重要的是,凤凰之火恒久不熄,海尔35年的品牌创业历程即如这团火焰一般,先难后易,颠覆重生,面对时代的风起云涌,终成为永恒的活火。 |